人在江湖飘,哪能不挨刀?在那个热兵器尚未普及,冷兵器称霸天下的时代,行走江湖,绝对免不了刀剑对冲的时候,受伤更是不可避免的事情,即使是武林高手也一样,这时候,就轮到传说中的“金疮药”登场。
“金”顾名思义,代指刀具等金属物件,“创”便是伤口的意思,所以“金疮药”,就是专门治疗刀伤等兵器金属伤势的药。在众多武侠小说、影视剧中都将其描述为“可生死人而肉白骨”,简直是“神药”。当然了,影视剧中肯定是有夸张效果的,那么金疮药的效果到底如何?它又为何突然失传了?
《太平圣惠方》上书:金创药,有解毒、止血,收敛之功效,主治刀斧伤,金疮出血,多年恶疮。
由此可见,金疮药的药效确实是不错的,能不能起死回生咱不说,但止血解毒肯定没问题,并且等到清朝入关后,金疮药的需求量猛涨,理由很简单,那时候清政府逼着汉族人剃发易服,但理发师用锋利的刀具给人剃头时,经常不小心刮破客人头皮,这时候,便需要常备金疮药,金疮药也成了家家户户的必备药。
那么如此好的东西,为啥突然失传了?这还要从金疮药的一味材料说起,它便是“龙骨”。
所谓“龙骨”,即古代哺乳动物象类、犀类、三趾马、牛类、鹿类等的骨骼化石。由于其中具有磷灰石、方解石和少量的黏土矿物,所以具备镇心安神,平肝潜阳,固涩,收敛之功效。
《千金要方》上书:龙骨、虎骨、远志各等分。上三味治下筛。食后服方寸匕,日二。久服聪明益智。《普济方》上书:龙骨一两,诃子一两,白石脂半两,苎麻叶半两。上为细末,水调服之,治金创出血。
由于需求量激增,清朝百姓们是到处找“龙骨”,一来可以自己用,二来可以送去药铺换钱,何乐而不为呢?这种行为,一直持续到1899年,时任清朝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才发现了其中的“不对劲”——怎么这“龙骨”上,经常有密密麻麻的文字符号?
王懿荣觉得此事不简单,立刻斥资大量收购“龙骨”,并对其上符号进行研究,最终,王懿荣推断,“龙骨”上的文字出自商代,没错,这“龙骨”上的文字,正是“甲骨文”,王懿荣也成为甲骨文研究的奠基人,此事一出,轰动全球学术界。
朝廷知道此事后,自然严加管控“龙骨”,老百姓们知道后,也不敢随便用它,就这样,“龙骨”不再被当成药材,而少了“龙骨”,金疮药自然不复存在,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。
后来为了纪念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爱国学者王懿荣,山东省文物局、福山区人民政府还专门修建了“王懿荣纪念馆”、设立了“王懿荣甲骨学研究奖”,为推动甲骨文文字考释、甲骨学发展奉献出一份力量。